黄立冲:万达海外并购的战略逻辑

2013-04-15 11:28:00

  去年收购年亏损1.23亿美元的AMC院线之后,4月8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万达对欧洲Odeon&UCI Cinemas和Vue Entertainment两家影院公司展开收购磋商。

  预计万达是想向中国证监会申请上市延误一年多的万达院线注入欧洲院线的题材,期待获得更高的估值。

  去年2月,中国证监会网站显示,万达院线已经提交上市申请,并进入到落实反馈意见阶段,拟在深交所上市。本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对万达院线IPO表示乐观。认为如果不出意外,预计万达院线将于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2004年,泰丰资本(Terra Firma Capital Partners)出资10亿欧元分别收购了Odeon和UCI并将二者合并,该公司为英国私募股权公司。2011年,泰丰资本曾试图出售Odeon & UCI,但未成功。2012年,Odeon&UCI的营业额达到7.24亿英镑,但其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9080万英镑是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有报道称,其净资产已为-1400万英镑,已是资不抵债。

  不过,数据显示,该公司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高达20%。拥有包括英国、奥地利、爱尔兰、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葡萄牙7个欧洲国家的236家影院和2179块银幕。

  海外收购的风险

  万达最近动作频频,收购AMC、买壳和洽购欧洲影院,企业收购的背后往往有一套逻辑。收购能否成功取决于后续的管理和与中国业务的整合。未来万达能否在交易完成后提高价值,取决于对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的了解和能否扭亏。万达最大的挑战是业务整合和如何管理中美与中欧文化的冲突,本人在美国生活10多年,曾当过不少中国企业在美国收购的顾问,发现管理文化不同将是最大的挑战。

  与当地管理文化的冲突,是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时特别明显的表现。记得1997年我在普华永道负责出售出现财务困难的香港上市公司“兆峰陶瓷”,当时兆峰陶瓷收购了两家德国机械厂,最后与当地工会发生冲突,被告到法院,结果当地的管理层被警察扣留,资产被冻结,引发财务危机,最终兆峰陶瓷由于欠银行超过5亿美元,被迫破产清算。

  中美两种院线整合程度不一样。中国的院线商业模式对美国院线公司来讲,其运营模式还处于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的阶段。院线在中国尽管面临商业地产开始低迷、竞争激烈的威胁,但至少属于成长产业,而在美国却是处于夕阳产业。万达希望引入IMAX影院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但随着立体电视的出现,IMAX能否在美国大行其道有很大的疑问。

  地域不一样导致无法整合和节约成本。而万达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谈判能力或者把中国的片子卖到美国去,短期内也可能难以实现。AMC的规模不小,讨价还价能力已不弱,加上中国市场的万达影院边际效用不高。最近《泰囧》在美国上映惨淡收场,证明中国院线和电影人对美国市场和观众的口味还是缺乏了解的。

  收购的真正原因

  万达大规模收购背后的原因很中国:

  商业房地产融不了资。必须海外收购才能用国内物业抵押套钱出去,据了解,国家进出口银行为AMC收购提供超过10亿美元的贷款。商业地产一旦建成,经营性贷款是很难贷得高额款项,许多中国老板都通过投资,用资产抵押从银行贷款把钱套出来实现变相套现。

  在国内上市玩资本增值。万达影院靠万达商场的廉价租金生存,租金便宜赚钱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大部分成本来自关联交易成其上市最大障碍,如不收购非关联企业,难以证明盈利是真实的,中国证监会难以放行。

  还是看重海外商业地产物业最为现实。万达收购海外院线继而收购相应商业地产也有可能。